文化底蘊是蘊藏于千姿百態的文化載體現象深處的思想精義,它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在文化發展史上,經過千錘百煉而凝聚升華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和思維方式。一個人思想道德觀念總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一定的人文意識又總是蘊涵著一定的價值觀念,因此人文素質對一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文化底蘊是在接受教育熏陶中,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逐步把握和領悟的。這種實踐過程既是運用文化工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是主體自身修養的過程,即治學修身同時并舉。
這種文化底蘊在人身上并不表現為某些具體的知識和技能,而作為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滲透在人的信仰、情感品格、學識和氣質中。文化底蘊也不象具體的文化功用那樣顯現和容易為人把握,而需要人們去發掘、領悟和積累。這里有個如何傳播和吸收的問題。比如科學文化作為種文化包括三個方面:即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一種研究活動和一種社會建制。在每門學科教育中,學校常常只從“授業”的層面上來傳授,而作為一種文化對應的三個方面還有(1)依托于科學知識體系之上的科學思想(包括科學的思想和信仰)(2)貫穿于科學研究活動中的科學精神(包括科學的實證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科學的美感及鑒賞力)(3)與科學的社會功能密切相關的科學倫理準則等??茖W這些“傳道”部分,這些有的學者稱之為“科學精神氣質”的東西,這些真正的構成人的素養根基的東西卻未被學生所領悟和把握。尤其是高中生,近期升學目標將他們求知天地,被迫局限在狹窄的升學需要和學業訓練之中,因此缺乏“多維營養”,造成人文底蘊的欠缺;這又決非“文化快餐”就能湊效的,人文底蘊的挖掘與培養,除了主渠道的德育滲透貫穿在學科教育全過程之中外,還需要豐富完整的校園文化教育,并用這種教育去喚起學生改造和提升自己的強烈愿望,務必把知識傳授與人文精神的熏陶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在涵育熏陶中,使文化底蘊積淀到人的身上,使他們自覺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味的文化素養。
總之,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是師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創造的一種與社會時代密切相關而又各具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存環境。學校既是人類文化集中傳播的地方,又是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去開辟新的文化的陣地,它處在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既與社會主導文化相適應,同時自身又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以創造新時代的文化,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先進文化為主導,以師生文化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底蘊,從營造和優化素質教育的育人環境和濃厚素質教育氛圍的高度來研究和建設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不低估的育人功能。
![]() |
|
|
|
|
|
|
|
|
|
|